《中国与亚太国家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02030403207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时: 总36学时;2学时/周
学 分: 2
适用专业: 外交学
开课院(系):国际关系学院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外交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任务:随着中国目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影响力的提高,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如何看待和处理未来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中国地处亚洲,它如何处理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发挥自己作为亚洲地缘政治中心的作用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另外,亚洲地区本身由于其多样性,历史性和过去半个世纪来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也是当今世界目光会聚的焦点。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二战以来亚太地区政治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到该地区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他们用历史的分析性的眼光看待当代亚太地区的问题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使用当代国际关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系统讲解二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国际政治及中国在其中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讲,本课程会涉及到:亚洲的现代化,其痛苦曲折的现代史,殖民主义对它的影响,国家及民族的认同以及目前的区域化趋势。冷战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新旧问题、矛盾和冲突的交织。大国政治,特别是美国、中国、前苏联/俄罗斯、日本、东盟等。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亚洲战略及日本的未来走向是其中重点。亚洲价值观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编 亚太国际格局的变迁
第一章 走向近代的亚太地区格局:从宗藩关系格局向近代殖民统治格局的转变(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近代亚太地区从宗藩关系到殖民统治国际格局的演变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朝贡体系及其瓦解
第二节 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及其对东北亚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亚太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重点难点:朝贡体系瓦解的过程及该时期国际格局转变的动因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与现代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形成(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代亚太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格局影响
第二节 两极格局在亚太地区的形成
第三节 从两极格局到大三角关系
第四节 从大三角关系到多极化趋势发展
重点难点:冷战时期亚太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到大三角格局的转变
第三章 后“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特点(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冷战时期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冷战”结束及其对亚太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后“冷战”时期亚太地区战略力量的变化
第三节 “冷战”后的亚太国际格局及其未来走向
重点难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第二编 变化中的大国关系
第四章 延续与嬗变:“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及其大国关系的权力本质、大国间的竞争与协调。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权力:大国政治的核心
第二节 亚太地区大国的权力与地位
第三节 大国间的战略竞争与协调
重点难点:国际政治现实主义权力政治对冷战后大国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亚太框架下的中美关系(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冷战后中美在经贸、人权和安全领域的竞争与协调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东亚热点问题与中美关系
第二节 “冷战”后中关之间的经贸关系
第三节 “冷战”后中关在人权领域的交锋
第四节 “冷战”后中关在安全领域的竞争与协调
重点难点:中美关系的复杂相互依赖模式及中美关系的竞争与合作
第六章 亚太框架下的中日关系(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冷战后中日关系战略性定位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波折
第二节 中日交恶的结构性解释
第三节 中日合作的可能性探讨
重点难点:中日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的办法
第七章 亚太框架下的美日关系(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冷战后美国的亚太战略及其美日同盟,美日关系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升级
第二节 “冷战”后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第三节 美日关系的未来与亚太地区事务的走向
重点难点:美日同盟的产生、发展及其未来发展
第八章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事务(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第二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发展空间
重点难点:北方四岛领土争端、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关系
第三编 亚太地区合作理论与进程
第九章 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合作的模式选择(4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亚太地区合作的进程及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模式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地区主义基 本理论
第二节 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特点
第三节 亚太地区合作模式选择
重点难点:地区主义基本理论及亚太地区合作模式分析
第十章 APEC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亚太经合组织的创立、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基本内容:
第一节 APEC的创立
第二节 APEC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APEC的运行机制
重点难点:APEC的运行机制及其理论解释
第十一章 东盟地区论坛与亚太地区安全合作(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东盟地区论坛的创立、发展及其运行机制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东盟地区论坛的创立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东盟地区论坛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东盟地区论坛的运行机制
重点难点:东盟地区论坛的国际关系理论解释
第十二章 亚太主要次区域合作进程(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亚太地区次区域的合作进程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东盟及东南亚地区合作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进程
重点难点:东南亚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第四编 亚太地区领土主权争端的几个案例(2学时)
第十三章 中日钓鱼台列岛主权争端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亚太地区的领土争端
基本内容:
第一节 钓鱼台列岛的经济与战略价值
第二节 钓鱼台列岛主权属于中国的依据
第三节 日 本对钓鱼台列岛的不法行为
第四节 美国因素的介入
第五节 关于钓鱼台列岛争端的解决
重点难点:钓鱼岛问题及其中的美国因素
第十四章 南海诸岛主权争端(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南海诸岛的主权争端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的历史及法理依据
第二节 南海诸岛的经济与战略地位
第三节 南海诸岛被侵占和掠夺的现状
第四节 预防性外交与南海纷争解决的前景
重点难点:南海诸岛的经济战略地位及南海争端解决的前景和模式
第十五章 国际法院对马来西亚一印度尼西亚岛屿争端的判决及相关法律问题评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国际领土争端的国际法律解决模式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有关岛屿概况
第二节 关于条约的解释问题
第三节 保持占有与国家继承问题
第四节 有效占有问题
重点难点:国际法院与领土争端的解决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在学期结束时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六、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 材:喻常森:当代亚太国际关系与地区合作,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参考书:
[1]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苏浩:《亚太安全合作:从哑铃到橄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太战略场: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与角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4]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5]William T. Tow, 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6]Anthony G. McGrew, Asia-Pacific in the new world orde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8.
重要期刊和网站:
1, American Asian Review, published by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John University.U.S.A
2,Asian Survey,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published 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4、美国主要思想库及东盟秘书处网站;
亚太安全研究中心 (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http://www.apcss.org/graphics/index.htm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http://www.fas.harvard.edu/~fairbank/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 ( Institute of East Asia, Columbia University)
http://www.columbia.edu/weai
兰德公司 (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东盟秘书处:http://www.aseansec.org
任课教师:吴兵
大纲主撰人:吴兵
大纲审核人:徐惊奇
国际关系学院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