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 时:总26学时;2学时/周
学 分:2
适用专业:外交学与国际政治
开课院(系):国际关系学院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使学生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主要概念和理论流派具有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外政治体制与机构的基本运作,从而为学习作为政治学二级学科的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明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基本了解。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 政治的含义
二、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四、 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 中西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二、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重点难点:
政治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基本方法
第一章 国家与阶级(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阶级的基本内涵,了解阶级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及其对国家的意义,了解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一、 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二、 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三、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二、 国家权力
三、 国家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
一、 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二、 国家消亡的条件与途径
重点难点:
阶级的形成、发展和消灭与国家产生、演变和消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类型,理解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本质区别。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二、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三、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
一、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二、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三、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
一、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
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重点难点: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别
第三章 国家形式与国家机构(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与结构形式,了解国家机构的一般性问题。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一、 国家形式的含义
二、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形式的两种类别
一、 政体的划分标准
二、 不同属性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三、 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国家机构的相关概念
一、 国家机构的含义
二、 国家机构的一般原理
三、 不同类型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重点难点:
理解不同类型国家在国体与政体上的区别
第四章 国家、民族与宗教(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国家、民族与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后两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及所起到的作用。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一、 民族的一般特征与历史发展
二、 作为社会政治总问题分支的民族问题
三、 民族自决权与国家结构
第二节 不同性质国家的民族问题
一、 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民族政策
二、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理论
三、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和原则
第三节 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一、 宗教的起源
二、 宗教的政治作用
三、 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重点难点:
民族问题的政治属性以及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五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理解权力与权利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政治权力的来源及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二、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一、权力与政治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三、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四、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第三节 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一、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二、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三、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重点难点:
掌握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第六章 政党和政治团体(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政党与政治社团的基本含义以及相关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政党的概念
一、 政党的定义及特征
二、 政党的分类
三、 政党的功能
第二节 政党制度比较
一、 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及其特征
二、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三、 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及其特征
四、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第三节 政治团体概述
一、 政治团体的定义
二、 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三、 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四、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发展
重点难点:
国家性质与政党制度及政治社团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模式
第七章 政治参与和监督(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与政治监督的基本途径。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征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
一、选举与选举制度的概念
二、选举的基本原则
三、选举的一般程序
四、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节 社会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
一、监督、政治监督与社会监督
二、社会监督的机制和途径
三、社会监督的功能
重点难点:
掌握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及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监督模式
第八章 民主与民主化(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民主观念、民主制度与民主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演变进程。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
一、民主的含义
二、民主观念的变革
三、现代民主理论模式
第二节 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
一、民主的价值
二、民主可能的缺陷
三、民主应有的限度
四、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民主化及其条件
一、民主化的含义
二、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三、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重点难点:
理解民主的内涵以及实现民主的方式与路径
第九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以及治理模式的转变历程。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一、政治秩序的含义
二、良好社会的标志与条件
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
一、政治合法性的含义
二、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
四、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第三节 治理与“善治
一、“治理”的含义
二、“善治”的精神
三、治理模式的变化:从统治模式向善治模式的转变
重点难点:
理解政治合法性的动态性,明确善治的基本内容
第十章 政治文化(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功能。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政治文化释义
一、 政治文化的含义
二、 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一、 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二、 政治文化的结构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一、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二、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三、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重点难点: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政治发展的内容、途径与未来趋势。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实质与内容
一、 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二、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 政治革命
二、 政治改革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 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 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三、 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 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
重点难点: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区别
复习回顾(2学时)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在学期结束时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六、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王惠岩 主编:《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参考书:
1、 聂应德:《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 任中平:《政治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 严强等:《宏观政治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陈振明:《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6、 汝信:《新时期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 孙关宏等:《政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 李景鹏:《权力政治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0、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1、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2、 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 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 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5、 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6、 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任课教师:朱天祥
大纲主撰人:朱天祥
大纲审核人:宋国华
国际关系学院
2011年9月